Media coverage
2
Media coverage
Title 研究指「接納與承諾治療」 能減低家長教養壓力及抑鬱情緒 Media name/outlet 大紀元時報 Country/Territory Hong Kong Date 22/04/23 Description 不少照顧者每日面對沉重壓力,影響其精神健康、家庭關係及照顧質素。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今日(22日)發布「接納與承諾治療手法」應用成效研究結果,結果顯示該手法能增強父母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健康素養,並成功減低其教養壓力及抑鬱情緒,從而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質量。
自2020年6月,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開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支援家長作為學童照顧者的精神健康需要,並促進照顧者個人以至整個家庭的精神健康。此計劃與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麥艷華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協作,共同設計以「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簡稱ACT)為藍本的家長支援小組執行指引,嘗試引入外國的成功經驗並將之本地化,以切合本地照顧者的需要。
研究團隊首先分發了1,400份情緒自評問卷,其中808份由社福團體分發,606份由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分發。最後有454位家長(32.1%)完成並交回他們的問卷,當中有250位家長(55.1%)符合研究要求並接受邀請參與ACT家長治療小組。
整個ACT家長治療小組共分5節。在參與的250位家長當中,其141位(56.4%)分別參與了22個網上課堂小組,另外109位(43.6%)則分別參與了17個面對面課堂小組。以上39個家長治療小組均安排於2021年5月中至2022年12月期間進行。研究數據顯示,線上與面對面模式小組的結果相若。
對照前後調查問卷分析,受訪者的身心健康評分由參加小組前的51.5分升至56.5分,受訪者子女的身心健康評分亦由63.5分升至66.25。研究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5項身心健康指標作標準,包括「我睡醒時感到清新、得到了足夠休息」、「我感到快樂、心情舒暢」、「我感覺寧靜和放鬆」、「我感覺充滿活力、精力充沛」、和「我每天生活充滿了有趣的事情」。
研究團隊稱,結果證明「接納與承諾治療手法」除了能有效促使父母根據個人的價值觀去採取更有效、和諧的教養方式外,亦能增強父母的心理彈性及心理健康素養,並成功減低其教養壓力及抑鬱情緒,從而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質量。
團隊建議政府應推行全面的家長精神健康評估研究,及早識別有潛在情緒困擾的家長,並提供適切的介入支援服務,以協助家長面對龐人的照顧及精神壓力;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及學校應攜手協作,參照及善用是次研究團隊所製作的「接納與承諾治療家長治療小組的程序指引」的成果,舉辦更多相關的小組活動。
「接納與承諾治療」是由Steven C. Hayes,Kelly G. Wilson及Kirk Strosahl三位心理學家發明的心理治療取向。ACT是以正念為本的其中一種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六個元素:活在當下、價值、承諾行動、接納、認知脫鉤及覺察的自我。ACT的宗旨是學習怎樣提高心理靈活性去體驗,觀察和接納所經歷的困難,並認清和實踐個人價值,即使遇到困境或感到痛苦時亦不會逃避。這樣便可以過著有價值、意義和幸福的生活Producer/Author 大紀元時報 URL https://hk.epochtimes.com/tag/%E6%8E%A5%E7%B4%8D%E8%88%87%E6%89%BF%E8%AB%BE%E6%B2%BB%E7%99%82 Persons Yim Wah Mak Title 「家·添晴」援照顧者心理 助解親子矛盾 Media name/outlet 香港文匯報 Country/Territory Hong Kong Date 22/04/23 Description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照顧者可算是工時最長的一項工作,24小時無休止,加上早前受疫情影響,有特別教育需要的學童無法上課,照顧者需要全天候看顧,精神壓力倍增。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早年開展為期三年的「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為本港首次引入接納與承諾(簡稱ACT)作為藍本,以切合本地照顧者的需要,透過不同層面的介入,以提升照顧者的心理彈性。有家長表示,參與計劃後學會以兒子的角度理解事物,化解親子之間矛盾,家庭變得和諧。
曾參與該支援計劃的家長Rachel,昨日出席記者會剖析心路歷程。她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就讀小學的兒子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阿仔經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老師眼裏可能就是一種挑戰。」
在參與計劃前,她帶過兒子參與遊戲治療以及靜觀治療,但是她發現這些活動都是單向的個別接觸,但ACT計劃讓她與兒子有一個聯繫感,「阿仔與社工傾偈後,社工亦會和我溝通,我都會靜心去考慮仔仔的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事情。」
Rachel表示,自己以往的情緒較易失控,會以打罵的方式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而且與丈夫的管教方針也不一,引發夫婦間的衝突,從而累積不少壓力。疫情期間,她與兒子的相處時間增加,「覺得自己彷彿24小時都在工作,壓力亦都好像要爆煲。」
參加家長支援小組活動後,她透過各種體驗練習,如覺察、意象以及解纏練習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教養模式,對於兒子多了耐性和理解,並笑稱「丈夫放工之後,都會覺得家裏靜了很多,不同以前見到我同阿仔大作戰。」
「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針對家長作為學童照顧者的角色,支援其精神健康的需要,250位家長符合參與研究計劃服務。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麥艷華表示,ACT是以正念為本的一種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活在當下、價值、承諾行動、接納、認知脫鈎及覺察的自我,幫助照顧者學習如何提高心理靈活性去體驗、觀察和接納所經歷的困難。Producer/Author 吳健怡 URL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649829841782050816.html Persons Yim Wah Mak
Media contributions
1Media contributions
Title 機構支援3年家長感照顧壓力改善 Media name/outlet 東方日報 Country/Territory Hong Kong Date 22/04/23 Description 照顧者的工作可算是全球工時最長的一項工作,24小時無休止。因此,很多照顧者都面對沉重的照顧壓力,更因而影響精神健康、家庭關係及照顧質素,以致被照顧者的生活質素也會受到影響,更加凸顯針對照顧者之支援服務刻不容緩。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自2020年6月開展為期3年的支援計劃,支援家長作為學童照顧者的精神健康需要。
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麥艷華說,不少家長與子女相處時感到很糾結,特別疫情期間,與小朋友的相處很容易有摩擦,家庭的氛圍令壓力更大。但參加完計劃後,情緒得到紓緩,成效令人鼓舞,而且不但可以幫到家長,小朋友的情緒亦得到幫助。
親子關係趨和諧 籲政府研究
家長Rachel分享,有時情緒波動很難作出理智的決定,參加計劃後學會接納,做媽媽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因為很多時做媽媽都會將所有育兒責任放在自己身上,感覺24小時也忙不完,很大壓力。她同時亦學會慈愛一點,以往對自己要求太高,學校的壓力、朋輩的壓力,當學會放鬆,自然亦可以更正面的處理小朋友的問題,與子女關係和諧,家庭的關係亦和諧。
中心建議政府推行全面的家長精神健康評估研究,及早識別有潛在情緒困擾的家長,提供適切的介入支援服務,協助家長面對龐大的照顧及精神壓力。中心又建議精神健康服務機構及學校攜手協作,舉辦更多小組活動,促進家長的心理靈活性,以更開放的態度及有效的方式親職管教,改善照顧壓力。URL https://hk.news.yahoo.com/%20%E6%A9%9F%E6%A7%8B%E6%94%AF%E6%8F%B43%E5%B9%B4%E5%AE%B6%E9%95%B7%E6%84%9F%E7%85%A7%E9%A1%A7%E5%A3%93%E5%8A%9B%E6%94%B9%E5%96%84-214500853.html Persons Yim Wah Mak
Other
Title | 賽馬會「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 |
---|---|
Location | , Hong Kong , China |
Period | 1 Jul 2020 → 31 May 2023 |
Link | https://www.cfsc.org.hk/tc/whatsNew/detail/1977?type=activity |
Keywords
- 賽馬會「家・添晴」家長支援計劃
- 家長
- 照顧壓力